“截至目前,等待周期最短的产品是理想L6,普遍在两周内可以提车,若用户需求与现车匹配,可在两天内提车;等待周期最长的产品是MEGA,等待周期要在9至11周时间左右。”
年报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理想汽车业绩一路向上,营收规模从270.1亿元增长至1444.6亿元,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4.88%,在造车新势力群体中独树一帜。
再看归母净利润,在2023年扭亏并实现117.04亿元的收益后,2024年“仅”收获80.32亿元。虽然仍然是一个盈利年,但31.37%的降幅让人忧心忡忡。都说理想汽车“斗嘴没赢过,销量没输过”;如今论规模是赢了,不过利润走低了。
对于理想汽车的走势,二级市场反馈同样摸不透:步入2025年,理想汽车走过高点(2月27日,138.3港元),同样经历过低点(4月9日,73.35港元),振幅达到了61.37%,各方态度之割裂可见一斑。
就像《连续7个月销量破3万台,小鹏汽车如何“活”过来》所述,“新势力”总是习惯将利润的压缩归结于研发,那是“蔚小理”们实现差异化,完成对传统旧势力弯道超车的关键逻辑,这是一个不会出错的解释。
更多人看到的是比亚迪(002594.SZ)以及特斯拉(TSLA)吹响低价竞争的号角,降价潮席卷而来,导致缺少规模优势而无法降低边际成本的后来者们,背负更高的成本压力。落到理想,面向大众市场的L6逐步成为销量主力,进一步收窄了利润空间。
现实和数据不会骗人。研发在增长,价格战继续,唱空理想汽车的声音有现实理由;不过在深度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解释不够全面。从理想汽车的运营数据以及一系列的动态,似乎都能看出“有意为之”的迹象。
虽然进入2025年以后,交付量规模略有下滑,逐步与小鹏汽车-W(维持同一水平,但是2024年下半年持续4-5万台月交付量,以及在2024年内实现累计交付量114万辆,创下新势力车企纪录的结果,还是硬实力的体现。
只是在成就数量新高的同时,成本压力也在逐步提升。先是2023年价格战打响,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只将降价视为企业之间相互背刺的低效手段,表示“降价不一定提升销量,但是可以打击别的企业”;一年后就转变观念成为价格战的参与者,与小鹏汽车和蔚来-SW(共同启动利益“零和博弈”。
再看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理想汽车(7.68%)的表现显然弱于蔚来汽车(19.83%)以及小鹏汽车(15.8%),不过综合2021年以来的数据,研发投入从32.9亿元一路增长至110.71亿元,CAGR达到49.85%。其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绝对入围行业第一梯队。
随着订单日益增加,交付量逐步走高,理想汽车在各个环节投入的资金自然水涨船高。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理想汽车的销售成本为79.1亿元,到2024年已经增长至1148.04亿元,CAGR达到95.18%——几乎每年的投入都在翻倍。
这样看来,研发与价格战的要素都存在,足以影响到理想汽车的利润表现。只是将所有问题归结于此,似乎并不全面,因为忽略了建设补能网络的条目。
按照理想汽车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的观点,建换电站要准备更多的电池,同时要承担电池价格波动的风险。这也是理想汽车首款产品理想ONE,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而非蔚来换电路线的重要原因。
可是有些路可以绕,有些路绕不得。由于车企采用私有通信协议,优先适配自有车型电池,无法实现相互兼容,因此充电时难以保证效率。获取更优异的用户体验,还是要自助建站。当然,成本这一关并不好过。
官方信息显示,MEGA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容量为102.7kWh,2023年采购均价高达9.5万元。算上联合开发时,双方投入1000名科研人员长达一年半的研发时长,以及不计其数的实验、设备等开支,成本高到大多数车企都难以承受。
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副总裁孙广敏表示,公司建设单站超充站主要分为定点、签署合同、工程进场和验收上线四个环节,涉及设备、低压工程建设、场站高压扩容与增容三个成本环节,整体成本约为100万元。
“这(建设充电网络)是一个长周期的大规模战役。”正如孙广敏所言,“补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想汽车选择硬挺着。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之前理想汽车超充站数量为307座,充电桩1308根;2024年理想汽车推进充电网络建设工作,新上线日,全国已经投入使用超充站2267座,充电桩12340根。
除了“补网”,如何提升产能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样成为消磨利润的因素——似乎这是个有些“反常识”的结论。
有报道显示,理想汽车主要由北京顺义以及常州武进两地工厂提供产能。截至2025年底,理想汽车计划实现总产能191.8万辆,其中北京工厂将承担26.3万辆,常州工厂则支撑165.5万辆,较初期产能均有大幅提升。
按此进程推进,预计2025年理想纯电车型产能将达到105万辆,增程车型产能将达到86.8万辆,形成“双技术路线”。
较早之前的2022年初,理想汽车曾在重庆拿下产业用地,计划建设第三组装工厂,最终却放弃该计划。官方回复称,“关于重庆基地,我们将视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理想汽车自身的发展节奏持续推进生产布局计划”。对此,外部普遍认为,理想汽车的产能供给相对自如。
然而综合财报数据,结果似乎并非如此:自2021年以来,理想汽车的员工数量持续提升,总人数增幅达到39.41%。根据岗位不同,销售人员的数量增速为29.5%,研发人员更是在2024年出现下滑,可见其发力重心并不在此。
相比之下,同期生产人员与一般及管理人员增速分别为77.93%与65.4%,两组数据均明显高于总人数的增速。可见这些年,理想汽车有意将重心放在提升产能环节,尽可能缩短交付周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方面是放弃重庆工厂,一方面是大量招聘一线工人,在产能增减的十字路口,理想汽车是向左还是向右?工作人员给出答案。
“截至目前,等待周期最短的产品是理想L6,普遍在两周内可以提车,若用户需求与现车匹配,可在两天内提车;等待周期最长的产品是MEGA,等待周期要在9至11周时间左右。”从理想汽车工作人员的讲述不难看出,只看产能表现,有的已经充足,有的需要补充。
“有产能保证(长安汽车制造),客户选择阿维塔的产品,从下订单到最后交付,整个周期能够维持在2-4周。”阿维塔公司内部人员表示,没有产能焦虑的车企,基本上能够维持2-4周的交付周期。由此可见,理想汽车需要产能,而且明确指向纯电方向。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步十分重要。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3月理想汽车首款MPV理想MEGA交付,当月交付3229辆,随后递减——4月1145辆,5月614辆。经历充电网络建设与产品换代后,MEGA系列每月的交付量已经增长至2500-3000辆。
理想汽车欺骗消费者,投诉不回应,不处理,公关封我懂车帝、头条发帖账号。理想的销售说没有25新款,拿着理想副总刘杰微博发文误导消费者。骗消费者说新款就升级个雷达,结果刚买完新款发布升级了电池、悬挂、凯发国际首页激光雷达等配置,欺骗消费者花高价买老款。投诉无回应,冷处理。
《财经》旗下。是关于商业认知的内容读本。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商业道义、商业智慧、商业远见及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