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9月2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不烧煤、不靠风力和阳光,却为包括江浙沪皖闽四省一市在内的华东电网覆盖区稳定输送绿色电力。对于华东电网来说,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境内的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无疑是个“超级充电宝”般的存在。
俯瞰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的上下水库(央广网发 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供图)
作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绩溪县可谓“举目皆山峦,低头有水川”,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建造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天然条件。
如今,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但受自然条件制约,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要实现安全稳定用电,就必须配备足够多、足够灵活的调节性电源。于是,建设常被比喻为电力系统“充电宝”的抽水蓄能电站的需求日益迫切。相比起“发电”,抽水蓄能电站最重要的作用是“调节”,减少弃风弃光,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初秋时节,站在电站上水库边,能明显感觉到风中的凉意比下水库边明显很多。“电站上下水库的高差有约600米,上水库气温自然低一些。”安徽绩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党建部主任姜红伟解释道,抽水蓄能电站通常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通俗来说,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上下水库的高差,完成势能与电能间的不断转化。”所以,上下库址之间具备足够高差和合适距离,是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这里目前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可满足13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姜红伟说。
“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正是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推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绿色运行的核心密码。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中富余的电能,驱动可逆式水泵水轮机运作,将水从地势较低的下水库抽至山顶的上水库储存;等白天用电高峰来临,再将上水库的水排入下水库,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将势能重新转化为电能,满足高峰需求,缓解电网压力。
十四五”以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供电侧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电力装机和发电量比例大幅提升,用电侧负荷峰谷差进一步增大。为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用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236.5万千瓦,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6200万千瓦装机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绩溪县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不断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2014年12月,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安装6台30万千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机组,平均设计年发电量为30.15亿kW·h,平均设计年抽水电量为40.20亿kW·h,每年可减少电网煤炭消耗量约21.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47.5万吨、氮氧化合物约1079吨、二氧化硫约2879吨。2021年2月,6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2024年,电站累计发电24.79亿千瓦时,紧急服务电网106次,启动成功率为100%,为华东电网迎峰度夏期间调峰、填谷、清洁能源消纳、事故备用等提供了坚强支撑。“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电站自6月20日至9月9日,连续82天‘六抽六发’。”姜红伟说。
对于地方来说,建设电站还能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地区商品市场,增加地方就业机会与税收。姜红伟告诉记者,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为绩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4年产值16.84亿元,缴纳税收1.13亿元,2025年1-3月产值4.22亿元,税收0.27亿元。此外,电站还是“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获评中国水土保持领域最高荣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近年来,绩溪县充分利用境内源头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巧妙借用“绿水发绿电”,瞄准运营好、建设好、布局好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建设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强县的突破口,努力将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县绿色储能产业做大做强。
同样在绩溪县的荆州乡、家朋乡境内,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已于2024年10月获得安徽省发改委核准批复,计划2030年3月底首台机组发电,2030年11月全部机组发电。
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4亿kW×h。建成后,主要供电华东电网,将与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一起,承担华东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绩溪县可谓“举目皆山峦,低头有水川”,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建造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天然条件。凯发国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