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测评从行车能效、空调能效、驱动能效、补能能效4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测算,如果6000万辆一级能效纯电动车投入使用,10年可节电2.8亿兆瓦时(相当于7962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减少煤炭消耗8599.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381.6万吨,生态效益相当于5.7个长白山的森林碳汇能力。
据介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汽车产业绿色化、高效化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指引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向着更高效、更节能的方向发展。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指出加快节能标准制修订,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力争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同年9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作为发起单位,在机动车认证联盟下成立能效联盟,依托权威技术力量和标准化体系,围绕能效开发、碳评价管理、测评认证等,组织开展中国汽车能效分级测评与能效开发技术研究,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能效分级是通过标准化指标对产品能耗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级的体系,旨在帮助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并推动制造商改进技术。能效分级通常以标签形式展示,形式如家电上的能效标识。中国汽车能效分级是对车辆能源消耗效率的评估体系,涉及燃油车、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有所差异,目前我国已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对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缺乏相对应的能效评估标准。
此次测评依据我国首个汽车能效分级测试评价规程。该规程由中国汽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联合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历时两年研发而成。评价数据基于68款车型的大量能效摸底数据,覆盖“整车性能”和“关键系统”两大层级,从行车、空调、驱动、补能4个维度精准“把脉”能效水平。该规程在我国首次将“双积分曲线”引入行车能效评价,完善车辆整备质量与能耗的关联评价,提出整车单位质量能耗水平的能效理念;首创“快充+慢充”全场景评价模式,破解“充电快但效率低”的行业痛点;针对空调高能耗痛点,推出“静态+动态”双模式测试,用“每立方米乘员舱容积制冷/制热能效比”量化舒适与节能的平衡。同时,该规程实现场景创新,以消费者关注数据为基础,分析归纳消费者续航痛点等场景问题,适应我国“广地域、宽温域”特点。
能效分级制度将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消费者而言,能效标签如同“省电成绩单”,一级能效车型每公里使用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10,消费者购车时认准等级标签即可实现“省电又省钱”。对企业而言,这一制度通过量化指标推动技术迭代,如优化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热管理系统性能等,助力车企从“参数竞争”转向“真实能效竞争”。